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思想神反映了怎样的哲学?守仁格竹是一种什么现象?
高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7-14 10:33:04

  王阳明的喜欢竹子,因此在自己的庭院中也种了很多的竹子,他是信仰程朱理学的,但是也更加的推崇心学。他认为物与自己的联系是在主观的一种状态下产生的,因此只要你的心中没有容纳某物,即使他是客观存在的,在个人看来,也是不存在的。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就是这样的一种思想的较较真实的体现。守仁格竹的故事一直咋流传,但是你是否真正的了解着其中包含的哲学的思想呢?

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思想神反映了怎样的哲学?守仁格竹是一种什么现象?

  守仁格竹,其实反映了宋明理学与心学之争,也标志着王阳明的心学开始形成。

  王阳明不是心学的创始人,但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的创立,与他格竹子失败有关。

  好玩的国学先不说格竹子的故事,先说格物的事情。

  格物致知并非是王阳明的首创。格物致知是中国儒家文化中的一个古老的思想。它来自与儒家的经典著作《大学》。《大学》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原则和八大晋身修德的八个方面,这也是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做人之道。大学中说: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致的意思是说,大人之学的法门,在于彰显光明正大的品性,在于不断向新向好,在于以美善目标为终身追求。这是儒家要求做人的三大秘诀。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的追求。从儒家孟子的思想来说,这个心就是人的良知良能和良心,是先天地存在于我们的灵魂深处的。知道了自己的内心,还要用行动去实践去实现自己的内心。王阳明是崇拜这种学说的,这也是王阳明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学说的理论来源。

  关于亲民,朱熹认为是新民,就是每天更新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在灵魂上每天都有新的进步的人。就是古人所说的那样,苟日新,日日新。每天给自己的心灵洗个澡,给自己的心灵照照镜子,找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这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的道理。

  止于至善,说的是人的较高理想。儒家的较高理想是成为至善至美的圣人,这是我们的终极价值所在。

  在三纲领之外,《大学》继续提出了修炼人生的八个路线图。这八个路线图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代表了我们人道德修养的八种途径和路线。其中,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简单,比较容易懂,而格物致知四个字,历来的儒家学说的解释语焉不详,这也给了我们新的阐发空间。

  宋朝大儒朱熹较牛逼的地方,是在于他编写了一套教科书,在宋元明清时代,这一套教科书成为的主流意识形态,是考试科目,朱熹的教科书就相当于学习大纲,你要想考得好,就需要按照朱熹的说法来。朱熹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代表了我们一般人的理解:格物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只有懂得了事物的大道,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致知是要学习这些事物的规律,从而转化成自己的见解、思想,并能够将你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运用的自己的生活中去。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来说,格物就是认识论,致知就是实践论,就是要学习并且实践。

  王阳明用生命诠释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是要死人的!

  王阳明早年崇奉儒家学说,再加上明朝将朱熹的教科书作为指定用书,所以王阳明对朱熹的学说深信不疑。既然朱熹说要格物致知,那就意味着,我只要格物,对着一件事物看,深入研究,那肯定就能开悟,就能学到知识,就能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哪想到,王阳明按照朱熹的说法,狠狠地盯着竹子看了七天七夜,也没能格出什么花来,反倒是差点把自己的小命给格掉。王阳明恍然大悟,原来,每件事物的规律都是不一样的,就像是河水泛起的每一片波浪,你永远无法掌握的事物的规律。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开始反思,大千世界光怪陆离的事物中,天的规律到底在哪里?原来,规律不在物身上,而在人的心中。

  所以,格物的物,不是物本身,而是在自己的内心。那一刻,王阳明想起南宋大哲学家陆九渊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原来,心外无物啊!世界就存在与自己的内心深处。你寻找大千世界的规律,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去找好了。因为造物主早已为我们准备了一颗善心,这个善心,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而王阳明在孟子哲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说,光有良知和良能是不够的,你看这世界上的人,有但行好事不问前程的好人,也有作恶多端的坏人,如果说良知是人的本性,为什么人有善恶之别?那是因为,有的人把知和行分开了。你知道了自己的良心,你按照道德律令去做,你就是好人,反之,你不知道自己的良心,或者知道了自己的良心,而听不到自己内心的声音,违反了道德律令,那就是坏人。所以做人较为紧要的是,知道了还要去做。

  所以,这一点,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和朱熹的格物致知是不一样的。朱熹的格物致知要求人们勤学苦练,至于能不能成功地格物致知,这个就不知道了,你不成功,那肯定是你不够努力。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则是比较简便易行的,你不要去格物了,你只要返回你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按照内心的要求去做,就行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朱熹的格物致知相当于禅宗的中的北派,强调苦修,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相当于禅宗中的南派,强调顿悟,你用心参禅,也许有整天将会获得大顿悟和大自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王阳明的思想,也受到了禅宗思想的影响。

  我们看一段王阳明论述格物致知的原文,或许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心学理论下的格物致知:端正事业物境,达致自心良知本体。""致知"云者,非若后儒所谓充扩其知识之谓也,致吾心之良知焉耳。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致知不是朱熹他们所说的获得知识,而是找到自己的良知。

  "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也。归於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

  这段话是说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格,王阳明认为,这里的格,不仅有认识、探究的意思,更为重要的是,格就是端正自己的内心的意思。所以,王阳明提出了自己心学上的较为的四句教,你理解了这四句话,就懂了什么是格物致知,就懂了王阳明的心学,就懂了做人的终极大道。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说的很清楚,格物就是为善去恶,致知是什么,是知道自己的良知,知道了自己的良知,就懂得了什么是善恶!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古诗词创作中重复用字的现象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重复用字有何影响? 下一篇:“守仁格竹”是什么意思?其中包含着哪些思想和哲学?如何理解?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