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期间越学考的越差什么原因?如何分析并解决?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20-03-19 11:16:01

  高考备考期间这样的一部分同学的迷茫,而且自己的一些学习本来可以更好的进行的,但是自己越学考的越差,可能本来的一些学习计划都已经被打乱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伊顿教育小编访问了很多的同学,就大家遇到的这些问题,分析得出以下一些原因,各位有着相同的学习现象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如果自己的备考期间也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可以参照小编的建议,更好的准备自己的高考。

高考备考期间越学考的越差什么原因?如何分析并解决?

  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

  网课来了云考试来了可是你的状态却不在了?告诉你这是遭遇“高原现象”啦!!

  一、什么是“高原现象”?

  什么叫“高原现象”呢?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在学习各种新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一般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开始阶段:学习者要了解新事物、熟悉新规律,学习比较费力,因此一开始速度的增强较慢。

  2、迅速增强阶段:学习者初步掌握了新知识后,具备了基本的解题技巧。学习成绩明显增强,并因此受到鼓舞,增强兴趣,树立信心,因而进步很快。

  3、学习高原期:这时由于基础知识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多是难点,学习进步速度就会突然放慢,尽管每天的练习也很用心,但成绩增强不大,有时甚至成绩下降,总体上处于一种停滞状态。

  4、后高原阶段:当学习者坚持学习不断改进探索方法,克服了学习途径上的困难,掌握新的规律或技巧后,学习成绩又开始逐步上升。第三个阶段就像走在高原上,走了很久,还是跟原来处在同一高度。这个时候人较容易气馁,因为不管朝前走还是朝后退,都在同一高度上,好像没有什么区别。这就叫“高原区”。其实,在高原区你是朝前走还是朝后退,区别很大。朝前走,坚持一段时间就会遇到一个新的上坡,爬上一个新的高度;朝后退,不多久就会回到原来的那个上坡,再退下去就掉到下一个更低的层面去了。

  二、分析的目的

  1、为了寻找同类题进行训练

  试卷并不是仅分析就结束了,分析完成后,寻找同类题目进行训练才是目的。短时间内,我们对正确答案往往留有印象,但是隔了几天,在对答案印象模糊的时候重新做错题,巩固效果更佳。

  尤其是考试时答得不顺或蒙对的题,虽然没有丢分,但是也不能归于会做的那一类,通过试卷分析,才能揪出这类题,并对他们进行和错题一样强度的针对性练习。

  2、为了调整学习方法

  分析试卷和巩固训练是一方面,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自身的学习方法是否出了问题。

  如果是基础性的、记忆性的题目失分过多,是否自己过于好高骛远,做了太多偏题怪题?

  如果是因为马虎大意,是否自己平常训练时并没有进行错题积累,并没有养成规范答题的好习惯?

  如果是很多难题不会做,是否自己平常训练时浪费了太多时间在盲目刷基础题上?

  如果平时会做的题,考试时却一紧张不会了,是否是平时没有进行训练,刷题时注意力不够集中呢?

  3、为了总结考试技巧

  如果是平常确实会做,也没怎么做错的题却在考试时错了,那是考试技巧出了问题,需要反思:是否平时没有进行训练,刷题时经常看手机?(1)这次考试你的策略是什么?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有没有出现先紧后松或先松后紧的现象?(2)有没有出现填错答题卡,或者一些很明显的低级失误?如果有,你要怎样让自己记住这个血的教训?(3)具体到每门学科。数学是否因为专注后面的某道很难的大题而没有检查前面的题,导致丢了一些不该丢的分?英语听力是否因为纠结前面的内容而影响了听后面的内容?等等。发现了这些问题,才是真正没有白考一场!!

  三、分析的思路

  1、正确地对自己的成绩进行横向比较

  就是与自己周围的同学或是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进行比较,看一看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差在那儿?差了多少分数?为什么?比别人总共落下了多少分?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付出与别人的付出是否成正比,找到自己与别人有差距的真正原因。

  考前的学习状态,考前的努力程度,自己的学习方法,考前的准备情况以及自己的应试策略与技巧等等各方面进行对比,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主观上或是客观上的差距因素,然后再看别人的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对照自己制定好下一步的复习重点与方法。要及时总结,不要等到时间长了再总结,那时已经找不到总结的感觉和灵感了。

  2、多次成绩纵向比较,做出一个自我评价

  纵向比较就是根据本次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自己所得的成绩与上几次的成绩进行比较。看一看有没有进步,进步了多少?特别是看一看自己的这个成绩在全班或是全年级的名次在什么位置上?这样就有了一个相对位置了。是进步了?还是下降了?

  较好把自己的每一次考试成绩名次做成一个曲线图,这样就会一目了然。然后再找单科试卷上的问题,相对其他同学是进步了还是下降了,都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反思一下你在考试之前,用在这一学科上的时间与取得的成绩是否成正比,还是用了很多的时间而没有取得成绩,这要看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合理,学习效率怎么样?是不是出工不出力,追求了形式而没有讲求实效等等。

  3、反思自己的考试心态与答题策略技巧

  对于答题策略与技巧,个人各异,较关键的是要有自己的考试习惯和答题风格,对于自己的考试策略,要从本科考试的时间安排,具体到第一卷与第二卷的时间分配,每一道答题的答题时间划分,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计划与划分。

  根据试题的难易程度或是熟悉程度来确定试题的答题顺序,总的一个原则是先易后难,先熟悉后陌生。做每一道试题的原则就是要按程序去做题,规范答卷,七分审题,三分书写;审题要慢,书写要快,计算要准,表达要快;把每一道试题都要精细化地对待,按程序去解决问题,不留下遗憾,把低级失误降到较低点。

  四、分析的方法

  1、从逐题分析到整体分析

  从每一道错题入手,分析错误的知识原因、能力原因、解题习惯原因等。分析思路是:①. 这道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什么?②. 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③. 这道题是怎样运用这一知识点解决问题的?④. 这道题的解题过程是什么?⑤. 这道题还有其他的解法吗?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整体分析,拿出一个总体结论了。通常情况下,大家在考试丢分的原因大致有三种,即知识不清、问题情景不清和表述不清。所谓“知识不清”,就是在考试之前没有把知识学清楚,丢分发生在考试之前,与考试发挥没有关系。所谓“问题情景不清”,就是审题不清,没有把问题看明白,或是不能把问题看明白。这是一个审题能力、审题习惯问题。所谓“表述不清”,指的是虽然知识具备、审题清楚,问题能够解决,但表述凌乱、词不达意。上述问题逐步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研究这三者所造成的丢分比例,用数字说话,也就能够得到整体结论,找到整体方向了。

  2、从数字分析到性质分析

  ①统计各科因各种原因的丢分数值。如计算失误失分、审题不清失分、考虑不周失分、公式记错失分、概念不清失分等。②找出较不该丢的5~10分。这些分数是较有希望获得的,找出来很有需要。在后续学习中,努力找回这些分数可望可即。如果真正做到这些,那么不同学科累计在一起,总分增强也就很可观了。③一处失分,有可能是偶然性失分,也有可能是必然性失分,学生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失分的真正原因。

  3、从口头分析到书面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反思十分需要。所谓反思,就是自己和自己对话。这样的对话可能是潜意识的,可能是口头表达,较好书面表达。从潜意识的存在到口头表达是一次进步,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又是一次进步。书面表达是考后试卷分析的较高级形式。所以,建议考试后写出书面的试卷分析。这个分析是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是以后进步的重要阶梯。

  4、从归因分析到对策分析

  以上分析,都属现象分析,在此基础上,学生就可以进行归因分析和对策分析。三种分析逐层递进:现象分析回答了“什么样”,归因分析回答“为什么”,对策分析回答“怎么办”。对此,学生要首先做到心中有数,下面做详细探讨。具体应做到“九字诀”:

  马上写首先,把做错的题重新抄一遍,然后请教老师或同学,详细写出正确过程和答案,主观性试题还应根据老师讲解的解题思路补充齐全。

  及时析写出对试卷的分析内容,包含以下两步:①综合评价,即哪些题目做得比较好,哪些题目存在失误?②在纠正错题的基础上,对错题进行归类,找准原因,对症下药。

  经常翻试卷自我分析写完后,和试卷粘贴在一起,要注意保存。积累多了,可以装订成册。千万不要束之高阁,要经常翻阅复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加强理解,培养能力,掌握规律的目的。

  错误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1.对教材中的观点、原理理解有误,或理解不广、不深、不透;2.对某些题型的解题思路、技巧未能掌握,或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3.表现在答题时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如遇到复杂些的论述题,便产生恐惧心理等,从而造成失误。如果是第一种原因,你应该针对题目所涉及的有关知识要点及原理内容认真地加以复习巩固,真正弄懂弄通,如果是第二种原因,你应该要求自己务必掌握住某一题型的答题要领。

  无论是哪一类题型,都有答题思路和方法,但关键是对某一特定试题具体作答的“个性”和“特殊性”,只有细心体会,才会有所感悟和增强。如果是第三种原因,你应该在平时训练中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良好应试心理素质,努力克服不良心态,在答题时做到从容不迫、沉着冷静。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高考
上一篇:一模分数与高考成绩相差多少?一模成绩不理想怎么调整复习? 下一篇:2020年考生怎样更好的填报志愿?如何找的志愿填报服务?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