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的三大关键是什么?怎样将思想、文化和个性更好的融合起来?
高考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2-30 09:48:18

  高考作文的写作就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在画圆,在确定的半径内自由的发挥,但是过这个半径就会出现跑题的现象。本次伊顿教育小编给大家分享高考作文写作的三大关键,分别是思想、文化和个性。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作文写作的三大要素和基本的功底。怎样将思想、文化和个性更好的融合起来,是本文讲述的重点,同时这也是高考作文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高考作文写作的三大关键是什么?怎样将思想、文化和个性更好的融合起来?

  高考作文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为满足特定要求而进行的写作,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写作的、限题、限境,阅卷的短时“购买”、审读疲劳等因素注定了高考作文和平时作文的诸多不同。要想从成千上万份甚至数十万份作文中“杀出血路”、脱颖而出,获得甚至,其作文需要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否则,作文如果落入相同的角度、相似的立意、陈旧的文题、滥熟的材料、雷同的结构、平庸的语言、平凡的见解,较后只会得到大众分数。

  高考作文考点众多,考场作文的写作也是综合能力的考查,涉及诸多环节和细节,这些环节和细节相互关联,构成作文要素和有机整体,但总体来看,高考作文要想出类拔萃,就要有思想、文化、个性,而与之关联较为密切的则是作文考点“基础等级”里的“符合题意”和“发展等级”里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因此,这里我们选择几个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和引导。

  一、思想

  文以载道,作文首先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是为了说明道理、弘扬精神的。如果作文没有思想,那么即便妙语连珠、文采斐然,也相当于没有灵魂的躯壳,让人厌烦。高考作文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审题准、立意深、论证或主题深刻等方面。

  1.审题立意——居高声自远

  高考作文的审题是指考生深入思考和推敲作文材料,确定材料中心,弄清写作要求的预备过程;立意则是指根据材料确定自己写作的角度和文意。

  审题与立意是高考作文两个紧密相关的写作要素。随着高考命题及阅卷要求的改革,高考作文审题难度降低,阅卷的分项赋分也不再过分强调作文审题“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可以随心所欲地写,“偏离题意”一直居于“评分标准”的四类分,每年也总会有部分考生因为审题失误而出现立意偏差,导致作文得分较低。

  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应注意“二性”原则和“二字”方针。

  审题的“二性”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整体把握材料,有全局意识,不能纠缠于局部或个别词语,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脱题现象。

  ②多向性原则。高考作文要求中一般都有提示语“自选角度”,这表明作文材料所蕴含的观点不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这也为考生写作提供了多种选择,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题。

  立意的“二字”方针:

  ①立意要“准”。即紧扣作文材料,准确、理性、稳妥。作文要“中心明确”“思想健康”,要符合、发展的辩证思想,所持观点大众认同,所言之理大众服气,行文思维缜密,逻辑严密。

  ②立意要“深”。即紧扣作文材料,深刻、独到、新颖。要想符合这个要求,就要善于从多角度中筛选出见解新颖、有话可说、积淀雄厚的观点,进行深刻的分析和写作。

  作文立意会决定作文的高下。举两例:

  1994年高考统一考试的作文题目为“尝试”。当年有不少考生写“尝试骑自行车”“尝试做饭”“尝试独自在家”,尽管扣题,也不乏文笔的生动、细节的精彩,但由于立意不高,过于“低幼化”,得分较低。相反,一些写“尝试航海,探索自然”“尝试打工,投身社会”“尝试寻找快乐”等话题比较新颖的作文,却因立意高远、思想独特而获得,成为范文。

  2006年高考作文材料是“乌鸦学鹰抓小羊”,从“乌鸦”“牧羊人”“孩子”等元素出发,从正面或反面立意皆可,一些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多选“坚守自己”这个大众角度去写作,较后也只能得个50分左右的分数,而笔者的一名作文水平较为普通的学生,紧抓住材料较后孩子的一句话“它也很可爱啊!”(这句话原故事并没有,是命题人为开拓写作角度增补上去的)写成作文《弄斧偏要到班门》,由于角度新、论证深、有思想,获得58分的。

  2.深刻——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深刻”是作文“发展等级”的首条。2015年开启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模式,更加凸显了议论文的重要程度。在成千上万篇议论文中,要想脱颖而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的“深刻”性便越发重要。使考场议论文“深刻”的方法很多,如关注社会,常读深刻之文;独具慧眼,筛选深刻立意;逆向思维,多重联想,深化文章主旨等,这里只谈两个方面。

  (1)深入追问,直抵本质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就是要理性思考,对观察到的表象下一番“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的功夫,对事物现象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形成理性化的认识。善于深入追问,是直抵本质的便捷之径——追问原因,追问结果,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在追问中发散思维、完善思维,层层递进深入思考,就会抽丝剥茧,去伪存真,见其本质,文章才会显得深刻、有思想。例如:

  2006年,山东警方侦破一起案件:有33人通过假冒的某县委书记签名,获得公职进入该县各个党政机关,经查,这是无业游民时国祺所为。就在多家媒体围绕事件本身,为时国祺的胆大妄为来论证时,《国际先驱导报》一篇题为《持“真书记签名”就可进机关?》的短论,指出“这一事件不仅折射出人事管理存在漏洞的问题,还将当地权力大于制度程序的不良政治生态暴露无遗。更重要的体现还在于,权力在政府机关人事管理方面的越位和为所欲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真是一语中的,一针见血,技高一筹啊!

  在一篇“争论与智慧”的二元关系作文中,一位考生写道:“在争论时,攻方会磨利进攻之剑,伺机寻找破绽,一剑封喉,致对方于死地;而守方也会筑牢防御之盾,力求滴水不漏,并试图反戈一击,反败为胜。恰是在这‘磨利’与‘筑牢’的自我完善以及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过程中,灵感的闪电、智慧的火花便不断闪现。”这段不长的文字精彩而深刻,这正是“在争论时攻方会怎样”“在争论时守方会干什么”“智慧怎样在争论中产生”的不断追问的结果。

  1991年高考作文是在“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作文。当年有一名甘肃考生写出一篇十分的作文,他写的是“近墨者未必黑”,在结尾,他这样举例论证:“话剧《陈毅市长》中陈毅曾这样说:‘我听说上海是个染缸,谁跌进去谁就会被染黑,我倒想看看,是它把我陈毅染黑,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一个红彤彤的上海!’”这个引例好,它不仅印证了观点,还说明品格高尚的人不仅“近墨者不黑”,还能把“黑”染“红”!引例见解高人一等!

  (2)巧用哲学,辩证思维

  考生要注意吸收、消化政治课本里的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能用发展的、普遍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客观地分析问题。有时则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例如:

  湖南有人将猪饲料命名为“屈原”牌,此事引起了人们沸沸扬扬的议论,湖北屈原文化研究会则表达了强烈的不满。杂文家鄢烈山对这个命名则持肯定态度,他这样论证:“众所周知,一些细菌、病毒是以科学家来命名的。比如,可引发食物中毒的沙门氏细菌,感染者死亡率很高的查格斯氏病毒,还有雅克氏病毒、拉氏病毒……以这些科学家命名细菌、病毒绝无‘亵渎先贤’之意,反而是承认他们对于人类的贡献,表达的是后人对前贤的感激和尊敬……以‘屈原’来命名猪饲料,我看很贴切嘛。屈原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吗?让他为农民的猪饲料‘代言’,他很乐意吧!从传播效果看……不是达到宣传屈原的目的了吗?”

  一番说理,旗帜鲜明,从外到中,辩证分析,有理有据,特别是以屈原其人之言推屈原其人之行,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2016年卷Ⅰ作文片段:“从55分进步到61分值得嘉许,但孩子得55分时的一记巴掌是他进步的关键因素吗?倘若是,那么分数上的进步也不意味着心智和人格上的进步。再者,从100分退步到98分,可能不只是个人因素,更有试卷难度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叠加,那么一记巴掌何能在学生心中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记……教育不仅应当关注‘术’的精深,更要看到‘道’的广博。”

  由表及里,辩证分析,直抵实质要害。

  二、文化

  高考作文应体现出考生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会让阅卷老师对作文“高看一眼”,即会翩然飞于卷头。高考作文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作文富有文采、材料丰富等方面。

  1.有文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有好的思想和情感,却没有美好的文字承载,也不会激起读者的热情,不会诱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正如孔子所说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考场作文的读者虽然只有几位阅卷老师,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作文富有文采很重要。

  作文“发展等级”对“有文采”的诠释是“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其实,一篇作文,处处都可闪耀出作者才华、作文文采的光芒。例如:

  (1)题目

  我们先看几例拥有大量富有才华的编辑、记者的《中国青年报》的文章题目。邓亚萍及女国际象棋大师谢军第一次拿世界时,“中青报”均进行了整版报道,写邓亚萍的文章是《1.49米的世界巨人》,写谢军的文章是《两个人的世界大战》(谢军,是挑战世界、前苏联选手奇布尔达尼泽);计算机刚刚兴起时,有的人利用公家的电脑干私活,“中青报”的一篇评论文章是《莫要借“公机”下“私蛋”》。再看2016年卷Ⅱ关于语文学习途径的作文,有考生的作文题目为《“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2017年卷Ⅰ作文题目《蛙鸣伴驼铃》。这些题目运用反差、夸张、仿用、诗意化等手法,让人一见题目便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小小题目也展示了作者的才华。

  (2)用词

  用词要贴切。如学生作文句子:“阳光便扑到了我的身上,我被阳光吵醒了。”“扑”和“吵醒”,用拟人化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光照的面积、力度、热度和热闹。

  (3)文句

  文句要富有表现力。如高考作文《夜色·雨》中的句子:“对于夜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鲁迅的‘夜’是飘散着豆麦蕴藻香气的水乡戏台上红红绿绿的人影;曹禺的‘夜’是黑暗深渊中狂暴呼啸着冲刷一切罪恶与苦难的雷雨;而张继的‘夜’却是来自遥远寒山寺的幽悠肃穆的钟声。”作者巧化鲁迅的《社戏》、曹禺的《雷雨》、张继的《枫桥夜泊》,语句优美生动,内蕴丰富,表现力强。

  (4)修辞

  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高考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片段 :“何必再去争论红楼中的花魁呢?不正是有了宝钗的端庄,黛玉的优雅,湘云的开朗,妙玉的清高,熙凤的泼辣,晴雯的俏丽,紫鹃的聪慧,平儿的细致,大观园才得以流光,《红楼梦》才得以溢彩吗?不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个性迥异的人,才构成了这么丰富的社会吗?所以我说:人类因多彩而精彩。”作者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文文采飞扬。

  (5)押韵

  押韵也是文采的重要体现。如高考作文《听从心灵的召唤》文段:“是的,听从心之召唤。既不能深陷于刚愎自用的泥潭,也不能迷失在莫衷一是的他乡。翻开历史的册页,你会看到商纣王不纳良言只能落得家破人亡,刘阿斗没有主见只能在可悲可笑的人生舞台上将蜀国埋葬。而当你关闭心灵之窗,不再与世界交往,你只能给思想加框,心灵上绑,永远不能在生活的无垠蓝天上自由翱翔。”语句押“ang”韵,读来朗朗上口,令人心旷神怡。

  (6)幽默

  文章幽默也不失为文采的一种体现。21世纪初,广东省招聘司法干部时,梅州地区的司法考试考生竟然被拒之门外,原因是他报名时所持的文凭是假的。央视“新闻调查”曾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专题报道,杂文家阮直在他的《考生也要文凭吗?》一文中是这样评论的:“弄虚作假去骗人当然是混蛋,可弄虚作假是为了有考试的资格,并让考试的成绩证明自己有真才实学,这种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我倒觉得让人敬佩。就像孙悟空,虽说只是个师出无门的猴头儿,可是捉妖降魔比那些天兵天将都有本事。于是玉皇大帝还是选派他承担了西天取经保驾助力的重任。如果玉皇大帝只重文凭,不重能力,让有‘文凭’的天篷元帅去担当,一个小美眉就会把他搞掂,别说取经了,就是采几个野果子都会受阻。”信手拈来的《西游记》一例,语言幽默诙谐俏皮,又饱含讽刺,嬉笑间即把道理讲得十分透彻。

  (7)议论

  议论文可以写出文采吗?这是不少考生的疑惑。答案是肯定的。上述《考生也要文凭吗?》就是议论文,整篇文章文采飞扬。再看一篇题为《创新才能进步》的作文片段:“干将莫邪好用吗?当然了,它们是天下神兵,削金如泥。可如果没有了创新,又哪来火药、机枪、重炮和导弹?人们防身御敌恐怕只能是短兵相接!《高山流水》好听吗?当然了,它们是千年绝唱,亘古不衰。可如果没有了创新,又哪来民族、通俗、摇滚和美声?人们充耳所闻的恐怕只能是千部一腔了!”这个文段犹如一副长对联,极富文采,既形象生动又把创新的作用之理说得很透彻,令人信服。

  2.丰富——腹有诗书“文”自华

  “丰富”的具体要求是“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材料丰富”是指各类文章材料种类多、数量大,血肉丰满。“论据充实”主要指议论性文章能广征博引,贯串古今中外,纵横捭阖,前述鄢烈山、阮直杂文等都“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主要指记人叙事要善于描写、细节充盈,要有波澜曲折,引人入胜,力避平铺直叙;写景抒情要会营造氛围,创设意境,高考散文《夜色·雨》便堪称意境深远的典范佳作。作文“丰富”是检验考生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的重要体现,考生文化底蕴是扎实还是松软,是丰厚还是干瘪,是绚丽还是苍白,“丰富”是一块很好的试金石。

  三、个性

  作文如人似曲,本应千人千面、千部千腔。高考作文如果能够创新、具有个性,就会引人注目,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就会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

  作文发展等级的“有创新”是对文章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方面的要求。考生高考作文的个性化重点体现在“有创新”中,也体现于随处。题目新颖是个性;语言别致是个性;构思新巧是个性;长于抒情是个性;长于家庭题材,或幽默俏皮,或以情动人是个性;审题立意角度新颖独特,见他人之所未见是个性;论据新鲜丰富恰切,引他人之所未引是个性;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童话、神话、寓言、书信、文言……用他人之所未用是个性;别人将“题记”用滥用错,你以“谨以此文献给我等在考点门外的父亲”为副题,会让阅卷老师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现场感,当然也是个性……

  高考作文的个性在于打破定式,另辟蹊径;在于抑扬交错,曲径通幽;在于精选时事,联系热点;在于精骛八极,浮想联翩;在于人无我有,人有我变;在于旧瓶新酒,杨柳新翻;在于标新立异,不走寻常路……

  但请注意,作文在创新、展示个性的同时,要注意作文体现的思想应健康向上,能够得到大众特别是阅卷老师的认可,所操创新之法应是自己娴熟的,否则创新和个性会使作文不伦不类乃至东施效颦,反不如写中规中矩之文。因为,高考作文创新不当容易离题万里,与风险并存。高考,我们“伤不起”。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高考
上一篇:高考考场作文怎样的审题和构思文章的结构?怎样写出精彩的标题? 下一篇:文言文断句的技巧有哪些?判断断句的标志一般都有哪些?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