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校园冷暴力”? 对孩子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7-08-18 15:31:55

  校园冷暴力与校园欺凌一样,不通过殴打等行为暴力解决问题,而是表现为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致使他人精神上和心理上受到侵犯和伤害,而这种“冷暴力”往往容易被老师和家长忽视。那么什么是校园冷暴力及其对孩子的危害有多大,和小编一起来看看。

  

校园冷暴力

 

  曾经给别人施加冷暴力……

  “我们小学有个女生有心脏病,每次发病她就会躺地上口吐白沫。我们都觉得很恶心,所以大家,包括我自己都远离她,她也一直没有朋友。”

  “我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有个男生,其实他人不坏,就是觉得他脏,所以全班女生都不愿意和他坐同桌。有一次安排坐我旁边,我还很不高兴地写了一篇日记给班主任,让她把他调走。后来老师只能让他一个人坐。当年我们这么做,是不是很让他受伤?”

  校园“冷暴力”并不是个例

  调查:86%受访者表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讽刺、辱骂和嘲笑被认为是较常见的形式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9人进行了一项调查,其中调查对象主要来自于80后和90后年龄层。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对校园“冷暴力”的感知有所差异,但86%的受访者都表示身边存在校园“冷暴力”。 其中,讽刺、辱骂和嘲笑被受访者认为是较常见的三种校园“冷暴力”形式。

  不同受访者表示,校园“冷暴力”在不同学习阶段出现的概率也有较大差异,其中初中和高中被认为是出现校园“冷暴力”较多的阶段。

  校园“冷暴力”有多严重?四成被调查学生曾被叫难听绰号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7)》所做的调查中,将校园欺凌类型分为“身体欺凌(故意冲撞)”、“语言欺凌(难听绰号)”和“关系欺凌(联合孤立)”三种,后两种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冷暴力”行为。调查显示,40.7%的北京中小学生有过被叫难听绰号的经历。

  《中国青年报》也曾经对此做过采访,结果显示,在校园里,关于长相、名字的歧视是较普遍的,尤其在中小学校园里,这种不经意间的歧视悄悄成为孩子感受较早的伤害。

  比如说,比较胖的同学被称为“水桶”,比较瘦的同学被称为“泥鳅”,在调查中记者了解到,一多半的中小学生都有过因为长相、名字被起外号的经历,而其中相当多数人感觉受到了伤害,对此充满反感。

  而除了这些司空见惯的取外号现象,还有关于日常摩擦引起的孤立……

  还有更多的是被认为所谓的“不合群”……

  “我从小比较喜欢干净,有时会和女生玩得多一点。从小学起,班上人都叫我‘娘娘腔’,男生从来不理我。现在上大学,没人说我‘娘’了,朋友才多了些。但我知道,我骨子里仍然很自卑。”已经上了大学的小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现在依旧不怎么合群,并且习惯了从他人的评价中去寻找存在感。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为何校园“冷暴力”频频出现?“冷暴力” 由什么产生? 下一篇:剩余的这三分之二暑假要如何度过?收收心给自己制定一份学习计划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