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定风波》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怎样理解这首词?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2-17 16:33:59

  苏轼的《定风波》作于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通过描写自己在野外的途中遇到的一起风雨而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流传古今的名篇。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生平的经历,字里行间映射出的也是词人对于人生的种种的感悟,在经历了宦海沉浮之后,再去看待曾经发生过的事情,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本次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定风波》,看看其中蕴含的深刻的道理,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苏轼《定风波》这首词蕴含了哪些深刻的道理?怎样理解这首词?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一,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困难,挫折,灾难,要顶得住,不要害怕,不要惊慌,要处惊不乱,泰然处之。此时,词人正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黄州东南三十里地的沙湖镇看田地,他喜欢这里的风土人情,准备终老于此,回去的路上,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有的手足无措,有的怨声载道,只有词人,神态依然,浑然不觉,颇有豪兴雅量,并即景生情,挥毫写下了这首《定风波》。顾遂老人很欣赏这发端两句,认为较耐人寻味。不要在意那凄厉的风雨之声,能穿林而过,可见风声之大,能听到噼啪的雨滴声,可见雨点之大,可词人毫不为意,仍然意态闲适,潇洒地放声吟歌前行。只有辛稼轩的“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稍稍可以相提并论。顾遂认为,轻胜马,谁怕?是拖泥带水,画蛇添足的败笔。正所谓,你说晚食当肉,安步当车,表明你心中尚有肉与马车在。至于说谁怕?那是怕还是不怕呢?看来,顾老以佛家的心态来关照这首词了。

  其二,面对人生的困境,人生的低谷,人生不可抗拒的逆境,要如坡仙那样,随遇而安,不计个人得失,保持豁达乐观的情怀。苏轼由一位地方要员,因为自己给皇帝的上书中,用了敏感的“不能侍奉新进”等字眼,被御史台扣上了蔑视皇帝,毁谤新法的罪名,又找出他的一些诗词,欲置其于死地,后经多方营救,才被贬谪到黄州,充任团练副使,不得签约文书,等于软禁在哪里。这时的苏轼,死里逃生,但他也没有低沉,颓废,用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艰辛,孤寂的生活。正如词中所写,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把眼前的风雨,推而广之,扩展到人生的政治风雨,我不在乎什么,只要一件蓑衣就足够了,我有双手,能在东坡开荒种地就行,从此,世人只知道有东坡了。

  其三,面对纷扰,喧嚣的社会,我们见喜不喜,见忧不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偕忘,这不就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一切风雨都会过去,春寒料峭,微冷之时,却迎来了温暖的夕照,然而词人已经达到了,无所念而住于心的境界,大自然的一切尘俗已经不染于心了。正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苏轼深受儒释道思想的感染,无论处于什么境地,都能悠然自得,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宝贵财富。据苏轼回忆,他在御史台的牢狱中之时,整天,突然来了一个囚犯,进去后,也不多说话,独自睡在墙角,苏轼也没有理睬,与往常一样,到了晚上,便呼呼大睡。据说,那是皇帝派去的宦官,探查苏轼态度的。显然,苏轼的淡定有助于他的获释。

  还有一次,苏轼兄弟两人都被贬谪,两人在一酒家相遇,买了两个饼子,苏辙感觉到难以下咽,苏轼却吃的津津有味。苏东坡随遇而安的情怀可见一斑。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明喻、隐喻和暗喻分别适用于什么时候?比喻手法的运用有着哪些规则? 下一篇:《孔乙己》这篇文章反映的深刻的含义是什么?孔乙己象征哪些人?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