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的《己亥岁》深刻揭露了哪些社会的现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2-13 10:00:10

  人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这个死气沉沉去,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都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痛心,二曹松更是在自己的《己亥岁》中将这种社会的现实描写的淋漓尽致,并且也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情绪。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诗,看看说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概?下面我们带着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去看看详细的内容。

曹松的《己亥岁》深刻揭露了哪些社会的现状?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曹松的《己亥岁》描绘了晚唐时期社会战乱频仍、人民流离失所的末世景象,深刻揭露了当时朝野上下动荡混乱的现状,百姓已沦为权谋者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心和对人民的同情。

  曹松是晚唐时期的诗人,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便由太平盛世急转而下,朝廷内统治集团黑暗腐败、宦官专权,朝廷外潘镇割据、大小起义频起。社会动荡,百姓流离,这就是曹松所处的晚唐时代。

  曹松大半辈子都在参加科举考试,从少年郎一直考到白头翁,直到七十几岁才考中进士。所以他不像很多诗人一样常处庙堂之高,而以同情的眼光投向下层人民。他也是在底层社会艰难求生的人,对于战乱中人民的苦难,他是亲眼所见的,也是亲身经历的,所以他在诗中发出的呼吁才那么真挚深切。

  《己亥岁》有两首,较有名的是第一首: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大意:大江以南的本是肥沃富饶的地方,如今这一片广袤的地区也被卷入了战乱之中,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百姓连想靠砍柴割草来维持生计愿望都无法实现。

  请不要再一味地追求封侯拜将了,一位将领的功成名就,是要牺牲成千上万的士卒百姓才能成就的。

  赏析:这首诗的题目是《己亥岁》,以干支年为题,如同记录一个史实一样,表明诗人所写的都是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是纪实而不是虚构,诗人对现实的批判和对苦难的揭露是痛心疾首的,而不是无病呻吟的。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片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战乱图景。

  泽国是物产丰富的江南水乡,这本来是一片人人安居乐业的乐土,如今也被卷入了战争中,变成了生灵涂炭的战场,乐土与战场的强烈对比令人痛心疾首。而“入战图”是说原本战争还只局限在江北地区,如今连南方地区也卷入到战火中,极言战争波及区域的广,和人民苦难的深。

  接下来由战争写到百姓,在这样战火纷飞的乱世中,自然民不聊生,老百姓较渺小的愿望——以砍柴割草这样辛苦的劳作来维持生计,都变得遥不可及。乱世中连较卑微的求生都是奢望。

  后两句是诗人发自心里的呼唤。乱世中以杀人多少来论功,靠涂炭生灵来封侯拜将,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所以诗人发出呼吁,请求不要再提封侯拜将了,因为那是以残暴的杀戮为代价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读来触目惊心,令人不寒而栗,“一”与“万”的对比多么强烈,一位将领的功成名就,是牺牲千千万万士卒的生命换来的,一座高耸的拜将台是用成千上万的白骨堆起来的。这一句言虽简却振聋发聩,深刻揭露了战争的本质,百姓不过是那些王侯将相用来争权夺利的牺牲品,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恶痛绝。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是什么?这首诗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下一篇:初中数学考试成绩基本个位数怎么办?怎样才能将数学补救起来?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