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秋夜》中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10-08 15:43:22

  鲁迅的《秋夜》中开篇的句子“我家门前有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大家的熟悉,并且历来也是有很多的文学点评者说这是一句很无聊的话,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声音说这是一种很美妙的艺术手法,大家的看法都是莫衷一是,对于文学作品而言,重要的是自己的一种品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鲁迅的《秋夜》中都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其中心思想是怎样的?

鲁迅的《秋夜》中分别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中心思想是什么?

  鲁迅,本名周树人,中国当代文学家、思想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毛主席曾评价他“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早年鲁迅留学日本,在仙台的一家医科学校学习,成绩优异,鲁迅在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曾经提到过这段留学经历。

  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这一年对于鲁迅极为重要。因为课间观看“日俄战争教育片”,“中国人看中国人被枪毙”的场景让他深受刺激,意识到要救民族,必先救其精神和灵魂,二十五岁的鲁迅于是决定弃医从文。

  由此,鲁迅先生开启了他用笔战斗的一生。1918年,首次以“鲁迅”的笔名发表《狂人日记》,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1918年到1926年期间,鲁迅以笔作匕首和投枪,在北洋军阀的高压统治之下,陆续创作了一系列鼓舞青年、开启民智的杂文随笔。散文诗《秋夜》,正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秋夜》的开篇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先生为什么不写成——我家的后园,有两株枣树呢?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先生这么写,当然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大有深意。

  要了解鲁迅写“两株枣树”的用意,得结合《秋夜》的全文来看,而不能断章取义。

  《秋夜》的第二段,描写了院子里深秋的夜空,重点突出了夜空的“奇怪而高”,难以捉摸的特点。再写了“星星的冷眼”和“冰冷的月亮”,这些意象,采用了象征的手法,实际上暗指北洋军阀以及一切黑暗、残忍和冷酷的恶势力。

  《秋夜》的第三段,描写了一种不的粉红色野花。

  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较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不难看出,这里的“野花”其实指代北洋军阀压迫之下的弱者,包括被剥削的工人、农民还有学生。“野花的梦”自然是秋冬过去之后,温暖的春天,象征着进步势力必将推翻一切黑暗、残忍和冷酷的恶势力,为人们带来一个光明而幸福的未来。

  《秋夜》的第四段,写落尽了叶子的枣树,孤零零地立在院子里。因为人们打枣,枣树的枝丫都是竿梢所得的皮伤。但是在这静静的秋夜之中,枣树却懂得粉红色野花的梦想,知道秋冬之后就是春天。

  枣树较直较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天空不安,月亮躲避,而枣树一无枝干,却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

  枣树俨然已经成了不屈不挠的斗士,成了不折不扣的英雄。《秋夜》这篇散文诗,着重对“枣树”这一意象的讴歌和赞扬,就是对那些敢于反抗,和黑恶势力作斗争的进步人士的声援和赞扬。接着,鲁迅又写了夜游的飞鸟,扑火的飞虫,这两个意象则是象征那些响应和支援进步人士的力量。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以此作为《秋夜》的结束,实际上已经很明显地表达了鲁迅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就是——致敬英雄。文章中的“枣树”就是英雄的象征,就是鲁迅致敬的对象。

  在了解了《秋夜》的内容和写作用意之后,我们回到文章的开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样的艺术手法,是为了突出英雄的不孤单。在奇怪而高的夜空之下,耸立着一株枣树,还有另外一株枣树。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站立着一个英雄,还有另一个英雄。而在那看不见的院墙之中,还有无数的枣树和无数的英雄。

  如果写成了“在我的后园,有两株枣树”,这样的表达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不能突出作为英雄象征的枣树的反抗精神和前仆后继的效果。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英语时态的问题怎样更好的理解?英文一般通过什么方式表达时态? 下一篇:《七律长征》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