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6-21 11:49:37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爆发起义,这是一个铁定的规律。在古代的社会,君王的地位都是至高无上的,人常言权利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而一些帝王在坐上较高的位置之后,只顾自己的贪图享乐,而置黎民百姓于不顾,使得政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霸道,民不聊生,于是乎,就会有一些人不愿意再忍受这样的压迫而揭竿起义。陈胜吴广起义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如此,而这次起义产生的历史影响也是大的。

陈胜吴广起义的真实原因和目的分别是什么?起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按《史记》记载,陈胜吴广起义,是因为征发途中遇到大雨,导致行程失期。按照法律规定,失期当斩。活路被堵死的农民们,在陈胜吴广的带领下,发动了起义。

  不过,根据现代考古发掘的文献资料发现,秦代的法律条文中,根本没有徭役失期当斩的说法。相反,条文人性化,对失期的徭役较多罚一副盾甲,即便逃脱徭役也仅仅罚两幅铠甲,遇到大雨情况,干脆就不罚!

  如此说来,严肃的史学家司马迁的说法未必可信。那么陈胜吴广到底为什么要起义?

  人性化的法律条文

  《史家》记载: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司马迁将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归结为“失期法皆斩”,将九百名徭役推上了绝路。他的这个说法,长期以来成为公论,并成为秦法暴虐的证据。事实上,这个说法未必靠得住。

  1975年,在湖北睡虎地考古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关于征发徭役的法律条文,彻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

  “御史发征,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及詣。水雨,除興。”

  条文规定:失期三至五天,骂几句,六到十天,罚一副盾,过十天,罚一副铠甲。即便中途逃跑了,也就罚两副铠甲,遇到下雨天,干脆就免于征发。

  按照这个条文,陈胜吴广一行,遇到大雨,道路冲毁,应属于被免于征发的情况。即便逃跑,也仅仅是罚两副铠甲,不存在“皆斩”的规定。

  有人说,秦二世上台后,对法律做了修改。怎么修改的?有证据吗?我查到的有一份《捕亡令》,针对逃跑的人,规定抓到了一律戍边,也没有处死的说法。失期,从“除兴”到“皆斩”,这个跨度太大了吧!

  陈胜吴广何许人也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也就是说,陈胜是个给人种地的雇工,通俗说法就是地主家的长工(或短工),陕西阳城人。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闾左,就是居住区左侧。秦代规定,二十五人为一闾,贫者居左,富者居右。显然,这一次征发的是雇农佃户一类的贫农。

  不过这个说法也有点问题,因为秦始皇规定:徭役不发闾左。也就是说,秦始皇不傻,他知道闾左的穷人经不起折腾,没油水可榨,他征发徭役从来都是闾右。那么《史记》何以说“闾左”呢?

  唐代史学家司马贞说,秦二世时期,闾右都被征发尽了,只好征发闾左。我觉得这话有问题,事实上,充当徭役的很少有富人,不存在闾右征发“尽了”的说法。再说征发徭役也不是判死刑,用一次人就死光光了,怎么可能“尽了”?

  秦朝规定,徭役可以代役,也就是说闾右的富人可以自己不去,花钱雇人代替,雇谁呢?当然是闾左的人。这应该才是秦始皇的本意,既让富者出血,又让贫者有一份收入,陈胜吴广他们,应该就是收钱替人服役者。

  陈胜吴广都是陕西人,大泽乡在安徽的宿州。有资料说,这一行人从阳城出发,目的地渔阳(北京),途经大泽乡遇到大雨。这就更可笑了,渔阳在阳城北面,大泽乡在阳城南面,这不南辕北辙了吗?凭空多走好几百里,这是组团旅游呐?

  所以,出发点应该就在大泽乡附近,而不是陕西。那么,问题就来了,陕西人陈胜跑到安徽干嘛去了?秦朝可不是现代,老百姓没有随便外出的自由,陈胜凭什么能跑到安徽打工?还那么巧,另一个“创业合伙人”吴广,也是陕西人!

  说他俩是农民,怎么都觉得有嫌疑!

  起义中的蛛丝马迹

  仔细盘点一下,大泽乡起义过程中的细节,怎么看都不像是两个农民,临时起意策划出来的军事行动。

  1、“失期当斩”的谣言

  前文已经阐述,这就是陈胜吴广的编造的谣言,就是利用老百姓不懂法律,以谣言把这群人逼入死地,从而乖乖地跟着他的思路走。如此一看,陈胜应该是懂法律的。

  试想一下,在秦朝,什么样的人懂法律?秦朝是典型的法制加吏治的社会结构,懂法律这样的技能,就可以做官,甚至做大官,赵高就是典型。

  你觉得陈胜吴广,真的是个农民吗?

  2、起义正义性的塑造

  大泽乡起义是陈胜吴广发动的,不过他们名义上的领导,却是“扶苏”和“项燕”。为什么是这两个人呢?为了起义的正义性和号召力!

  老百姓虽然天下事知道不多,但对扶苏应该还是多有了解。扶苏有贤名,假如皇帝是扶苏,而不是那个让我们受苦受难的胡亥,至少眼下我们不会被逼得走投无路吧?跟着扶苏闹革命!起义的正义性瞬间充盈人心!

  大泽乡是楚地,项燕的大名当地人如雷贯耳。追随大英雄项燕,推翻暴秦,恢复故国!

  一个是高高的神,一个是身边的圣。陈胜吴广说,很少人知道他俩已经死了,就以他俩的旗号造反,是一呼百应!事实如他俩所料。

  如此精巧的设计,像普通农民能有的眼界吗?

  3、假托天命的手段

  起义前,陈胜吴广又是找人占卜,又装狐狸叫,又往鱼肚里塞布条,装神弄鬼的手段,多么娴熟。可以说,他的这一套流程,几乎成了后世起义军的标准动作。

  要知道,陈胜吴广是开创者,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是个农民,不是有学识的洪秀全。这种以迷信手段,宣示“天命所归”的思想,在秦朝还仅仅是个启蒙阶段,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形成主流学说。

  即便是当世的一般读书人,可能都不具备这种思想,陈胜吴广的这种思想基础在哪里?天上掉下来的吗?

  4、蛊惑人心的高度

  再看看陈胜的设计杀死都尉,宣布起义的演讲词: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多么震撼人心的演讲,两千多年了,一直闪耀史册。其实,在秦朝老百姓心目中,王侯将相就是天生的,就是“有种”。虽然商鞅变法已经动摇了这种说法的根基,但主流依然是“有种”,普通老百姓哪来这种见识,敢挑战封建王朝千年的历史观?

  揭开陈胜吴广的面纱

  虽没有资料证明,但从他俩的作为来看,陈胜吴广的身份,肯定不是普通农民!我个人认为,他们很可能是当时的游侠,也许是六国某个权贵的门客。

  游侠,在秦汉以前神一样地存在,本质上他们是信奉墨家思想的读书人。随着墨家的衰微,以及西汉王朝对游侠的打击,这个群体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游侠的身份其实也是“士族”,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与封建皇权有很深的冲突,所以,这个阶层一直不是社会主流。我估计,陈胜吴广很可能是被秦朝通缉的游侠,由陕西逃往到大泽乡附近。

  正因为如此,陈胜见识不凡,地里刨食就能说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因为他经历过大世面。他见识过王侯将相的兴衰胜败,所以他敢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是读书人,通古博今,当然知晓“天命所归”的理论。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燕云十八骑”的历史原型分别指的是谁?有哪些传奇的故事? 下一篇:“百家争鸣”为何会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