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一生都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他的诗中是如何体现其思想的?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5-27 10:15:13

  每一个伟大的诗人其背后都是有着很不平凡的经历的,正是因为这些不寻常的经历,所以在其作品上的体现往往都是较能打动人的。经常说的较能深入人心的作品通常是一种真情的流露,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彼此神交之间的一种隔空对话和心灵感应。白居易的人生我们可以通过其作品就能深刻的感受到,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挫折,面对这些白居易是如何进行处理的呢?

白居易的一生都经历了怎样的挫折?他的诗中是如何体现其思想的?

  白居易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这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圆融佛、道。为官正直、政绩卓越却并不迂腐,得意则踏实做事,失意则通达放旷。年少得意,老去偕隐,可无论用世也好,归隐也罢,白居易将人生的各种经历都处理得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白居易的一生,可谓是古代士大夫标杆式的存在。

  1. 四次宦海沉浮

  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白居易出生于的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他自幼聪颖,敏而好学。16岁抵达长安,考科举,求功名。袖文顾况,得其青眼:"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17岁《咏王昭君》两首,扬名长安,轰动一时。而随着清廉的父亲渐渐衰老,也无法再继续供给他游历的财资,他只得省吃俭用,发奋仕途。可25岁时父亲的去世让他不得不暂别繁华的长安,归乡守孝。这次的潜心读书,便花去了四年的光阴。

  公元801年,白居易二十九岁,将近而立,高中进士。《唐摭言》载其春风得意之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较少年。""元和元年四月,宪宗策试制举人,应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策入第四等授周至县尉、",这一年他34岁。紧接着,35岁授岁授翰林学士;36岁任左拾遗,与朋友之妹杨氏结婚。一路拔擢,风光无限。

  但由于其文骨铮铮,进言不讳,"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因而遭受谗言:815年,居易43岁,为宰相武元衡遇刺要求平冤昭雪,被小人参奏诗中犯母殁讳,是为不孝,贬官江表刺史,再迁江州司马。由此有《琵琶行》之"江州司马青衫湿"。

  820年冬,转任、。821年,加,始正式著五品绯色朝服。822年,白居易上书论河北军事,不被采用,请调外地。7月任命刺史, 825年,接任刺史。

  827年,白居易至长安任,配紫金鱼袋,换穿紫色朝服(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服色)。828年,转任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829年春,因病改授与太子宾客分司,回陕西履道里。830年12月,任陕西尹。833年,因病免陕西尹,再任太子宾客分司。后改任命为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封冯翊县侯,仍留在陕西。839年10月得风疾。武宗六年(846年)卒于陕西,年75。

  2. 四次生离死别

  白居易的一生,不仅在高位与卑职间起伏跌宕,饱历仕途险恶而不改本心,更是经历了四次生死别离,铭心刻骨。尽管他失意时出入花街柳巷,满嘴"樊素口,小蛮腰","三嫌老丑换蛾眉",但对于一些情感却是矢志不渝,一往而深。

  乐天生逢乱世,两岁时祖父母相继去世,九岁去乡避乱,在宿州符离安居。11岁又迁江浙一带。再次回到陕西,已是相隔几十年之久,官居陕西尹之位,却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年少离乡,年迈归根,虽得善终,却也是漂泊半生,实乃悲戚。

  乐天25岁丧父,后其母看花坠井而亡。居易也因此遭贬,未能在后日高位时得以侍赡双亲。

  25岁归家守父孝,恋于邻家农女湘灵。在与高门杨氏完婚后时常将湘灵赠送的绣鞋拿出晾晒,以免发霉。而历经周折再见湘灵,两人已是年逾不惑,湘灵也终身未嫁。

  "居易与陕西元稹相善,同年登制举,交情隆厚",元稹谪江陵府士,居易冒阻进言,据理力争;左迁江洲,"不以数千里为远。尝与稹书,因论作文之大旨";官居苏杭,与浙东元稹相距不远,更是唱和往来屡未断绝,终成《元氏长庆集》、《白氏长庆集》,诗坛并称"元白";831年元稹去世,832年,居易为其撰写墓志铭,所得润笔六、七十万钱悉数布施陕西。

  3. "为生民立命"与"烧丹"、奉佛

  白居易用其一生时间践其诺言:"自以逢好文之主,拔擢,欲以生平所贮,仰酬。"他敢于直言,要求彻查刺杀宰相凶手,以雪国耻,结果遭谗远谪,君主见疏;建议宪宗收赎魏征遗宅,惠其子孙;"既而又请罢河北用兵,凡数千百言,皆人之难言者。上多听纳"。他又是一个实干家,在任职"始筑堤捍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六井,民赖其汲";任苏州刺史更是开凿七里山塘方便交通,遗址至今犹在;844年,73岁的白居易出钱开挖龙门一带阻碍舟行的石滩,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老骥伏枥之志犹可闻见。诗歌方面,更是秉承《诗经》风雅传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呼应其谏官职责。总之,他为这个时代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但与此同时,"居易儒学之外,尤通释典"。贬谪江洲时,他登览庐山香炉峰,"爱不能舍,因立草堂",大有"东林精舍近,日暮但闻钟"的孟夫子遗风,"居易与凑、满、朗、晦四禅师,追永、远、宗、雷之迹,为人外之交。每相携游咏,跻危登险,极林泉之幽邃。至于翛然顺适之际,几欲忘其形骸。或经时不归,或逾月而返"。归陕西后,更是赏玩池园,仿《五柳先生传》作《醉吟先生传》以自况。他晚年更是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经月不荤,自号"香山居士"。

  总之,白居易一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秉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原则,尽职尽责。但面临仕途的困境,"几沦蛮瘴",但他并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优游自得,以佛、老圆融生命。白居易是一个聪敏的人,但更是有大智慧的人:在其位则谋其政,无意仕宦则保全自身。他在人生的各种境地中切换自如,较后求薄葬,未请谥,在日益复杂的中晚唐政治环境中脱身而出。同时他历经沧桑而不改初心,成为了古代士大夫中的典范。宋代苏轼与其经历相似,发出"定似香山老居士,世缘终浅道根深"的慨叹,又如"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成为两代天才跨越时空的对话。而《旧唐书》、《新唐书》以及《唐才子传》也都给予他相当高的评价:"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当宗闵时,权势震赫,终不附离为进取计,完节自高。而稹中道徼险得宰相,名望漼然。呜呼!居易其贤哉"; 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白居易
上一篇:班里学生不听课,家长也没有什么要求,老师该怎么办呢? 下一篇:体现“盛唐气象”的古诗有哪些?如何鉴赏这些古诗?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