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如何鉴赏?
初中 来源:网络 编辑:小蜜蜂 2019-05-15 15:37:20

  苏轼的这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利用景物的描叙反映作者内心的一种惆怅和愤懑的情感。苏轼与王安石同在朝廷为官,但是两人因为政见的不和,导致自己被贬谪,当他来到自己贬谪的地方的时候,又因为自己得罪了当地的权贵,所以人生又经历了一次大的波折,这样的雪上加霜的经历让他也是的唏嘘和愤懑,故而有了这首词。下面我们就来鉴赏一下这首词,也来了解一下苏轼。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写作背景是怎样的?如何鉴赏?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赏析诗歌首先应该了解诗人所在的文化背景,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成长历程,也就是所谓的知人论世,同时也应该了解诗人的创作动力和情绪,诗人往往可以通过文字来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所以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自觉地去感触当时诗人的心绪,也就是所谓的以意逆志。

  《卜算子·缺月挂疏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元丰二年苏轼因写了讽刺变法弊端的诗作,以"谤讪朝廷"之罪被投监狱,即的"乌台诗案",四个多月后,苏轼被贬黄州,于元丰三年二月一日到达,在黄州待了四年多的时间,这首《卜算子》就作于元丰五年十二月,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

  其实初贬黄州时,苏轼理想无法实现,愤懑无从排遣,再加上"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以为死",思想是极度苦闷的,"诟辱通宵"的狱中生活更使他心灵受到严重的损害,可以说贬谪黄州是苏轼有生以来政治生涯中所遭受的较沉重的打击。但是佛老思想又在苏轼身上起到了不可取代的作用,他从中发现了个体的价值,并将自己的处世的哲学赋予在文学创作之中,因此对于苏轼而言,生活的穷困,不仅没辱折其身,反而点化他领悟生命,自此逍遥洒脱,淡然于世。

  二、借物喻人,物我合一

  接下来从诗歌形式上进行赏析,陈廷焯《词则·大雅集》评"寓意高远,运笔空灵,措语忠厚,是坡仙独至处,美成、白石亦不能到也。"黄了翁在《蓼园词选》评价为"语语双关,格奇而语隽,斯为诣神品。"很明显,全诗的中心在于运用象征手法自比孤鸿,上片以空寂意境引出幽人,又以幽人引出孤鸿,同时下片以孤鸿暗合幽人。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晓,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的孤鸿形象,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照应了苏轼的遭际和志向,"人而似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惊起却回头"也是一语双关,既可说是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说是"幽人"猛回头,"有恨无人省"一层指表面意思的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深层意思即指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误解和失意无法排解。风格高峻隽永,主客体浑然一体,寄意遥深。

  三、孤高自许,脱不俗

  较后就是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意蕴,黄庭坚《山谷题跋》评价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很大程度上在于这首词的词旨,前面也有提到,苏轼借孤鸿形象来进行内心独白,倾诉自己的处境和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试想,在漏断人静的月夜,凄冷萧索中唯有幽人与孤雁独行,幽人是诗人自己,孤雁亦是诗人自己,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彷徨,但即便这样,也依旧"拣尽寒枝不肯栖",不肯随人俯仰,宁愿忍受"寂寞沙洲冷"的孤独,把这种高洁人格展现得淋漓尽致,确无世俗凡尘之气,实为写景寄怀,托物寓意的上乘之作。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孩子语文不好,作文扣分严重,怎么办? 下一篇:上学不写作业一直被老师“侮辱”怎么办?老师这样做对吗?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